奉民國之正朔
民國成立以後,所有改革的事情,多似牛毛,我也沒功夫去記他;但我記得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南京政府成立的時候,有三件大改革,可以做我們的紀念。一件是確立共和政體,一件是剪髮,一件是改用陽曆。到現在民國成立已是十一年,別的不必說,只說這三件的大改革,到底實行到什麼程度?也可以證明國民對於改造國家的誠意,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27到1939之間,陸續出版了一套大型叢書《萬有文庫》,上面這段來自其中《百科小叢書》第21冊《曆法》,第一章〈緒言〉的第一段。《萬有文庫》總共有幾千冊,但它意在推廣、不在典藏,印刷與內容都很簡單。這本《曆法》總共才53頁,小叢書裡其他冊子也差不多,幾乎沒有超過一百頁的。但篇幅這麼小的科普書,竟然給了個這麼辛辣的開頭,要說出人意料,還不如說是讓現代的作者羨慕不已。
但搜尋一下腦中的記憶就發現:也沒錯啊,小時候歷史課講到「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時,上面提到的「三件大改革」,的確是列在一起表揚的啊!只是當年的歷史課跟政令宣導差不多,在老師的口裡,歷史只有瞬間沒有過程,彷彿民國元年一月一日一聲令下,或甚至不用下令,就萬眾一心、歡天喜地,馬上達成了。
可是對活在那個時期的《曆法》作者林烱﹝這位是誰?我不認識溜﹞來說,歷史何止不是瞬間,它還根本就是個難耐的過程。林炯看來也很贊成這些改革目標的,但就他的觀察,十幾年過去了,第一大項共和政體不過成了大家掛在嘴上敷衍的門面話﹝但好歹還願意說說﹞。第二項剪髮也有部分軍公教學生照辦了﹝但這不就是說普羅大眾還是照樣留著辮子?顯然老師教的什麼滿清因剃頭政策與廣大漢人結下了不共戴天、血海深仇的說法,也是很有問題。﹞唯獨改曆這回事,除了各機構可以每五年少發兩個月薪水所以照辦以外,幾乎沒有人理,連號稱開通的地方也不用新曆,「真是一個不可解的事情」!
改革成果如此不堪,「用舊曆不用新曆,就是不遵民國的正朔。這樣重大的失職,雖然是出於無心,也可見對於推行新政的無誠意了。」無奈的林烱也只好提筆貢獻心力,希望這本小冊子對改曆,也就是改革,多少有點幫助。
90多年後的現在,我們才剛又「不遵民國正朔」地過了一個新年。按照舊曆過日子的人現在少了,但這春節看來還是會繼續放假下去。改曆還算不上徹底完成,但林烱那時候還有夏節、秋節、冬節,而且冬至那天,大總統還得祭天呢。總之,今天是放假最後一天了。明天開工大吉,收收心,認命工作最要緊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