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書院
這次回南投,給自己找的功課是到三級古蹟藍田書院……
去找…………
這兩塊石碑
這功課不難,藍田書院不大,前院泮池兩旁有一排石碑,前面那些都是新碑,最後那兩塊才是我要找的古碑。
左邊的石碑是道光13年(1833),藍田書院創立時捐款的善心人士的名單。
書院沒建成多久就被地震等毀到需要大修,所以右邊石碑是道光27年(1847)所立的「重修藍田書院碑記」。
找這兩塊石碑,其實只是好玩,因為這兩塊碑上面都有我祖先的名字。^_^
不過,找是找到了,但碑文字跡不清,當下頗後悔沒把拓文帶來,這樣是怎麼曉得上面寫了什麼,只能胡亂先拍了照片再說。幸好新換的 sony 手機夠有力,回到家後 zoom in 幾次,居然可以利用網路上找到的拓文,比對出祖先在哪。
藍田書院新建時的捐款者之一是張仕成 (1784-1847),這位是我阿公的阿公的阿公,他的阿公就是南投張家的渡台始祖。張仕成是獨子,而且五歲喪父、八歲喪母。在那種墾荒的時代,一個孤兒如何得以存活,我覺得其中應該很有故事,以後有機會再好好地調查一下。不過不管故事到底怎樣,道光13年時,年近半百的張仕成,已經財力足以負擔捐三十銀元給書院了。這金額不算特別高,碑上列出來的善款從四百元到三元的都有,顯然這一帶多得是權勢更雄厚的人家。
捐款給書院,除了善心之外,也許投資的成分比較大。另一塊石碑落款處列了兩位負總責的生員,其中之一就是張仕成的大兒子張春華(1812-1884)。
道光13年時,張春華21歲,正是讀書求功名的時候。如果離自己幾步路遠的地方還能有個書院,那真是再好也不過了。對作為父親的張仕成來說,為了子孫後代的發展,跟別人家集資建書院,絕對是筆划算的投資。秀才這等最起碼的功名,放到別的地方實在算不上什麼。但在我等南投鄉下,還是非常好用的。14年後的張春華,已經是主持修書院等鄉里事務的領頭人了。
到了60歲時,多年秀才熬出歲貢,張春華的社會地位更上了層樓,成為彰化縣縣學訓導。舉人可以在自家門前立兩根旗桿,貢生地位不如舉人,但也可以立上一根旗桿。從此,張春華家成了鄉人口中的「旗桿厝」。張春華相當長壽,活到了73歲。張家在南投的田地產業,都在這時期推到高峰。
據說彰化孔廟那邊還有塊石碑,上面列有訓導張春華的名字。以後哪趟去南部,再列入觀光路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