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檢定認證過的和算家
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科學博物館有個常態展出品「關流算術免許皆伝書」,乍看就是幾個不起眼的舊卷軸,而且還是複製品!當年實在不曉得是為什麼堂堂一個國立科學博物館,非得擺上他們不可。不過現在想來,這些「算術免許皆伝書」還真是有點意思。
日本的駕照叫做「運転免許」,所以免許一詞約等於執照、證書。在江戶時代,從茶道、花道,到武術、舞蹈,各種藝道流派的宗師(即「家元」),常常會按門下弟子的技藝專精程度,發給免許狀。「皆伝」則是已經全部傳授了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位學生已經把本流派所有的本領都學會,拿到最高等的畢業證書了。上面展出品只有簡單的提到關流的證書分成五等,但沒說哪個是哪等。我猜也許越厚越長的越高等吧?但厚度差那麼多真是不尋常,現代的博士學位證書並不會比碩士或學士的大多少啊?!難道關流上級免許書內還附上了作為學問認證的個人代表作?如果有機會找個真品來看看內容應該蠻有趣的。
要測驗算學程度高低,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考試。不過據說和算塾內的檢定考試,並不是採用我們現在這種老師一人出題考全班的方式,而是像電視綜藝節目的競賽,把學生分成兩組,輪流出題、解答,老師根據出題、答題的好壞給分,積分高的人就可以升級。這種「實戰」檢定法,不就等於是放學生去神社寺廟裡掛繪馬以挑戰外人前的模擬演習。
明清時期的中國有科舉制度,所以一個儒師總是可以告誡學生,再怎樣不想學習,還是要為了出人頭地與家族翻身而忍耐再忍耐、努力再努力。但在江戶日本身分階級基本上是代代相傳、永遠固定的。在沒有明確未來用途的情況下,販售和算知識的老師們,比明清儒學教師更得想出法子來激勵學生發憤學習,或者最起碼的,維持學生的興趣、也維持自己的飯碗。採用發檢定證明書般的免許狀制度,大概也是因為這樣而來的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