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教學現場
覺得學生一年比一年不乖,上課都不聽話?別抱怨了,看看兩百年前的日本私塾學生是怎麼個皮法,應該就會覺得老師這行業大不了跟古早前一樣辛苦而已吧 😛
日本的私塾起源於寺廟裡提供給小和尚的教育,因此叫做寺子屋。下面這圖畫的是寺子屋的上課狀況:
只有左上角嚴肅的老師眼皮底下還有兩位學生在認真寫字而已。稍離開一點點、往中間移,皮到不行的學生拿的小樹枝已經捅到另一位老師(或是年紀大些的學生?)的鼻孔裡了。離老師監控範圍越遠,胡鬧的狀況就更嚴重,前面那幾位同學哪是來學習,根本就是來玩的嘛。
上面這圖還只是女校的部分而已,點這邊或者延伸閱讀裡的文章就可以看到圖的另外一邊,男校的部分,保證看了讓各位現代老師更頭痛。
印象所及,中國似乎除了《紅樓夢》裡有賈寶玉學堂生活的描述外,並沒有這類的畫流傳下來。日本倒是有不少描繪寺子屋教學狀況的畫,博物館內經常可以看到。據估計在19世紀中期,日本開始維新改革之前,識字率便已經高達七成,而這都是因為寺子屋在18世紀中便因為天下長期承平而非常普及。或長或短,寺子屋是江戶後期,相當大多數庶民的生命經驗之一。也因此畫師們描繪出今日看來特別有趣的的寺子屋教學百態,像是作弄老師啦,同學之間如何的嬉戲打鬧啦,就算是特愛讀書的學生也會對這些印象深刻。像江戶東京博物館內的寺子屋畫,看來上課狀況也沒比上面那間好。
左上角有個被老師罰跪在兩層書桌上的學生,一手還捧著一大碗公的水。這種姿勢應該就沒辦法繼續調皮亂動了,而且水有「加重」處罰的效果,學生應該沒多久就會手痠,接下來可能幾天內都會因此無力搗蛋。學生的另外一隻手當然也不能讓他空著,罰他拿炷香剛好可以計時,要罰跪半炷香或者一炷香、兩柱香,就看「罪行」而定了。其他寺子屋畫裡也可看到一模一樣的場景,應當是當年相當流行的處罰方法吧。現在的老師跟家長可以考慮要不要仿效這招 😀
不過,也不是每幅寺子屋畫都這麼讓現代老師覺得無可救藥,像高槻市博物館寺子屋教學解說裡引用的畫就還算中規中矩,學生們都有乖乖學習。寺子屋復興計畫的版頭更是一級模範學校,保證每個家長看了都會很想把小孩送來學習,老師看了也會覺得自己從事著溫馨又高雅的職業啊。
其實除了學生調皮搗蛋的樣子之外,畫師們也相當精準地傳達了寺子屋與後來新式學校在教學方式上的不同。比方說,新式教學傾向團體行動,寺子屋教學則主要以一對一方式進行。寺子屋裡沒有現代課堂必備的大黑板,也就是說老師不太會對整屋學生同時進行示範講解。寺子屋畫裡常看到的是老師從背後抓著學生的手教寫字的模樣,也就是個別指導。學生們雖然齊聚一堂,但各做各事,有的到老師面前請益,有的在自己書桌前練習,有的互相討論。再者,寺子屋內學生從小到大,各種年齡都有,並不像新式學校把學生按照年齡/程度,分成不同的班別。性別上來說,有的像最上面『文学ばんだいの宝』裡的男女分校,有的是師生皆男女混合。
既然是個別教學為主,那寺子屋也不需要像現在得訂個全國統一的開學日,只要負擔得起學費,家長隨時可以把小孩帶去交給寺子屋老師。不過習俗上,一般寺子屋的學生,還是以年初、正月入學的為多。四月、八月會舉辦學生的習字發表會,每月有小考,年底有大考。學費的情況也類似,寺子屋可能有個收費的「行情」,但沒有統一的標準,同一間寺子屋內也不見得所有學生交的學費都相同。有些時候家長甚至會以實物取代金錢,繳納小孩的學費,例如自己種出來的米或蔬菜等等的(在我們食安問題嚴重的年代,這方式可能很受歡迎)。要上幾年的寺子屋,幾歲開始、幾歲結束,也端由家長的負擔能力跟學生的學習快慢決定。總之,寺子屋是老師的私人產業,一切全由老師跟家長之間商量,雙方合意,小孩就可以來上學。
歌舞伎也有個與寺子屋相關的著名戲碼『菅原伝授手習鑑』。『菅原伝授手習鑑』的故事主角是現在被尊稱為「學問之神」菅原道真,不過其中『寺子屋の段』一場是以寺子屋為場景,講述菅原道真失勢之後,幾位仍然效忠道真的人,為了他的幼子菅秀才而發生的故事。菅原道真是平安時期的人,劇裡寺子屋人物卻作江戶時期裝扮,照說當然不符歷史,不過歌舞伎以意象傳達為主,這部分並不重要,反倒是因此我們可以從此劇品嘗到一點江戶時期寺子屋的味道。
日本在推廣歌舞伎方面很下功夫,有特地為了觀光客而準備的席次。如果前往日本時剛好遇到名劇目『寺子屋の段』上演,不妨去體驗一下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