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中秋節,宮內吃不吃月餅呢?實際吃了沒不曉得,但過節互相送總是要的。
瑾妃是光緒帝愛妃珍妃的姐姐,根據她宮內的帳冊,每年八月初,她要先發賞銀給大小太監宮女等人。
賞銀數額每年都一樣,看來宮內並不時興根據業績核發獎金這套新玩意兒。
到了中秋前兩天,瑾妃要分別給老祖宗=老佛爺=慈禧皇太后、萬歲爺=光緒帝、皇后,送上一盒月餅。
這月餅大小個數不知,但報價每年都是17吊錢,大概也是具文。送去之後老祖宗跟皇后會回賞月餅,瑾妃收到時得發走路資給送月餅來的下人,老祖宗那邊來的發1兩銀子2吊錢,皇后那邊來的則發4吊錢。我想這應該不是因為哪邊來的月餅比較大盒或者好吃,而是哪邊的人比較需要巴結。皇上為什麼沒有回賞月餅,我就不曉得了,前些年分光緒帝還沒有失去自由,也許是因為皇上不管月餅等類吃食雜事?
如果中秋過年等例行節慶活動容易流於公式化,那「心意」反倒要在「尋常」餽贈往來中找到表露的管道。上圖右側,送月餅的前一天,瑾妃不只花了121吊錢送兩大盒果子給慈禧皇太后,花36吊錢送兩小盒果子給皇后,還花了56吊錢送果子給李蓮英、崔玉貴兩位總管太監。誰在宮裡有影響力,這幾盒果子與報價可都顯露了出來。其他紀錄更是
老佛爺的自然是最貴的,但兩位總管的大多數時候拿到的可都是跟萬歲爺與皇后同一等級。下面這份也是
皇后兩盒果子,李總管崔總管也是各兩盒果子。皇上可一盒也沒有!
這樣的帳冊不曉得留下了幾份,要是多些,互相比較研究一下應該挺有趣的。也不只是宮廷內的人際網絡與權力關係而已。像上面右圖紀載送給慈禧的是「蘋果二盒」,似乎帳冊會特別指出的果子只有蘋果跟西瓜,看來這兩種是當時最名貴或者宮內特別喜愛毒水果了。蘋果何時進宮我不曉得,但至少是康熙時候就有台灣還是福建就進貢過西瓜了,我還有個印象康熙在奏摺上批過:這東西不好吃,以後不要送來了。不過吃食不在我的管轄範圍內,臨時找不到資料。哪天有看到再來補。
另外一點是錢與銀兩的換算問題。帳冊裡有每個月的結算。
根據第二、三行,錢177吊580文等同於14兩4錢6分,這也就是說 1兩銀 = 12,280 文錢。帳本裡的錢銀換算匯率越來越高,到光緒末宣統出大約是 1兩銀 = 2萬文錢了。問題是,一般不是說 1兩約等於 1000文錢,清末通膨,大約到2000文錢嗎?為什麼帳冊上的數字像是10倍大?宮內用的是不同種的單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