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時法
時光流逝,很多事情、感受都會漸漸從人類記憶裡淡出,其中之一,就是時間計算的困難。
現代人,一天之內,真不曉得要核對幾次時間。低頭看個錶,喵一眼手機、電腦螢幕角落的小時鐘,看看家裡或者辦公室牆上的大時鐘。簡直連「現在幾點了?」這句話還沒在腦子裡成形,我們就已經檢查過幾十次「現在是幾點了」。能夠如此普遍而且簡便地計時,套句歷史學家喜歡講的話:「那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只要時鐘往前撥回個三百年,可就連「現在是幾點了?」到底是什麼意思,都還沒個定論。
營火晚會那種不算,有過正港點登山露營經驗的就曉得,沒電視沒網路沒電話,實在很容易太陽下山就跟著「洗洗睡」,早睡就會早起,於是天亮沒多久就已經收拾妥當又上路了。不是不會起火、點燈,而是幹啥自找麻煩去靠著那麼點微微亮光,煮飯洗鍋碗呢?就早一點點,趁著天暗下來之前儘量作完,一切不簡單些?我猜想,古人在那沒有手錶的年代裡,大約也是這樣。年、月、日之下,最自然浮現的時間標記就是日出與日落。再有需要,就是隨著日落與日出兩個時間點,把白天跟黑夜各分成幾段。對平民百姓,甚至整個村落、小城鎮,這樣應該就很生活所需了吧?最古早,中國與日本的庶民百姓都是用以上這套「不定時法」﹝其他東亞國家的狀況我不曉得﹞,進行天文曆算的中央機構用的才是跟我們現在一樣的「定時法」。
以圖來解釋:
上面的圖出自《大人の科学》第28期〈和時計〉。黃色部分表示夜晚。夏天黑夜短,所以夏至時黑夜所對應的幾個時辰都跟著變短了。冬天相反,黑夜比白天長。上圖不是很明顯,但還是可以看出冬至時,夜晚的時辰比白天的長。
要把不定時法理轉換成現在通用的定時法,卻得費一點計算上的功夫。下面是我上個月在長崎出島展覽解說板上看到的圖,比上圖更能顯示出轉換時所需要的計算。
日出與日沒的時間,相對於定時法的12點,並不一定對稱。也就是說,不定時法的「午正」,不見得是定時法的中午十二點。所以,不定時法的時辰,經常會像這個圖中的子、午一樣,被逆時鐘(或反時鐘)方向地從 “12” 點鐘的位置,轉開了一些。把根據日出與日落的時段等分成六個時辰之前,一定得先注意到這點。
不過麻煩的還是在於日出日落的時間,天天不一樣啊。每天都不同,這樣計時未免也太「不定」了,還怎麼稱得上「法」呢。所以,不定時法也不是這麼天天隨著日出日落調整,而是按照節氣,一年調整二十四次,節氣與節氣之間則固定不調整。
十六世紀,西洋傳教士把西洋鐘錶帶入中國,廣受歡迎。不到一百年,中國皇帝就已經可以很自信的說大內製作的鐘錶,精密度不輸西洋貨。精密度也是種相對概念。既便是我小時候家裡的大掛鐘,也還得三五天就對一次時間。兩三百年前的鐘錶,能有多準、多精密,也不能隨便就用現在的標準去想像。內廷高程度的鐘錶技術,民間能夠掌握多少,也是另外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民間是有一定程度的鐘錶流行與技術流傳。只是隨著這種流通,西風壓倒東風,中國民間傳統所用的不定時法,似乎漸漸、默默地消失了。日本那邊卻不然,他們的後續鐘錶技術發展有趣多了,不過,那就等下次再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