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時計
機械式鐘錶在十六世紀隨著傳教士與商販來到東亞,迅速成為上自皇宮、下至略有資產之家的必備小傢俱。各地工匠積極學習西洋鐘錶技術,從外殼到指針到齒輪、彈簧,一樣樣努力學起來。漸漸地,土洋合製,甚至全自製的鐘錶也出現了。然而,在中國,就算是本地製作的土鐘,大多錶面上畫的是「I, II, III, IV….」等西洋字母,而不是「子、丑、寅、卯….」或「一、二、三……」,因為這樣銷路才會比較好。可見得客廳裡擺個時鐘,或著身上帶個懐錶,除了實用,多少也是為了那誇耀的成分。
日本那邊也是一樣地喜愛機械鐘錶,他們的工匠也很快地吸收了這方面的技術。不過,那之後的發展跟中國卻大不相同,他們做出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機械式不定時法鐘錶。
用最簡單的方式講,不定時法就是用日出與日落劃分白天與夜晚,然後把白天與夜晚各分成六個時辰。這種計時方法直觀上容易了解,與生活作息也比較接近,但日出日落時刻隨著四季改變,日夜時辰長短不一且每日不同,這就造成要「標準化」「機械化」時的困難。但話說回來,日本的曆算知識雖不到頂尖,但估算個日出日落的時間,也還不至於不行。理論既然在,那就看要怎樣實現,實現到什麼程度了。
於是,日本先就出現了下面這兩款機械鐘
右邊的鐘,小葫蘆是指針,鐘面有按節氣劃分長短時辰的刻線。左邊的鐘則是每換節氣就換一個鐘面,這樣雖然要花功夫換面板,但讀時間就容易多了。不過,得要另外準備個儲藏室來收這些不同的面板也有點麻煩。
更進一步,就是像我在熊本的細川刑部舊邸內看到的「一挺天符櫓時計」了。
一挺天符櫓時計跟一般西洋鐘長得很像,時間刻度從下方的長木板移回到上方裝著齒輪的鐵盒表面,齒輪的動力來源是藏在下面木箱內的重錘。
在長崎出島解說日洋交流的展覽場,也特別擺了一個現代複製品,顯然日本人很把創作出一挺天符櫓時計當作是個驕傲。不過大概是為了讓齒輪結構看得比較清楚,這個現代複製品則是把時間刻度保留在下方重錘的旁邊。
就不定時法來說,真正關鍵的是位在齒輪上方的「一挺天符」,也就是加在時鐘最上方的那一條橫槓、與掛在上面的兩個小錘。調整兩個小錘的位置,就可以調節齒輪轉動快慢,也就等於調整了時辰的長短。所以,再也不用大費周章的換面板了,前後移動一下兩個小錘的位置就好了。但這樣還是有些麻煩,因為每天到了日夜交接的時候,就得去調整兩個小錘的位置。於是,不定時法時鐘的極致版「二挺天符櫓時計」就出現了。
改進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讓ㄧ挺天符專管白天,ㄧ挺天符專管晚上,再加上ㄧ個讓二個天符會自動互換的機關就好了。這樣就只需要每個節氣調整一次四個小錘的位置就可以了。
上面的是附在《大人の科学》《和時計》專輯內,讓讀者自己組裝的二挺天符時計。雖然它看起來像個塑膠玩具,但上了發條後,真的會滴答滴答走喔。中文版的《大人的科學》沒有這個專輯,大概是因為這個遵循不定時法時鐘太獨一無二,太日本了。
日本改用陽曆時也一併廢棄了不定時法,從此ㄧ挺、二挺天符時計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然而,就像《大人の科学》的編者說的,天符時計是沒落了,但它的發展過程卻讓工匠對精密機械,例如彈簧,有了非常先進的了解與豐富的製作經驗。這對之後諸如武器工業等的發展,都大有幫助。有練有差,只能這麼說囉。日本近代工業化的迅速成功,從這也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