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 教材與文具
畫家描繪的寺子屋裡面的小孩十個九個都在玩,不過每個人的桌上都還是規規矩矩地擺著文房四寶:筆、墨、硯、紙。上了學最起碼就是要會識字,要看得懂、讀得正確,也還得寫得出來。如果上了大半年的寺子屋卻寫幾個字都不會,那家裡八成也不肯繼續花錢供小孩來玩耍了。
不過,練習寫字是苦差事,每學一個字,都得先記得如何把一筆一劃擺到正確的位置上,接著還得講究整體的形式與美觀,一個字總得練個十幾二十次才成吧。紙雖然是庶民也用得起的東西,但除非是富豪之家,大概很難經得起小孩每天消耗掉幾十幾百張。所以經常會看到畫家筆下的寺子屋小孩,書桌上有張一團黑的紙。這倒不見得表示小孩調皮在紙上亂塗鴉,而是練習紙被重複使用許多次,已經一團烏黑了。
基本的字會認會寫之後,就需要正式些的課本。寺子屋的課本大多叫做「XX 往來物」,也就是針對XX主題,以書信往來格式等等所編寫的範例、指南。除了寫作上的格式與用語,從這些「往來物」的內容可以學到與主題相關的知識,也包括人與人之間適當的對應、交際態度。像下面照片的《庭訓往來》便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名傳統教材。
江戶時期寺子屋大為發達,也跟著促進了教科書的多樣化。農村地區寺子屋流行採用新編的《田舍往來》、《農業往來》,都市地區則有《商売往來》、《吳服往來》。女性用教科書、算學用教科書也通通都有。維新開始後出現了《世界風俗往來》。跟中國私塾的基本教材四書五經相比,寺子屋實在太貼合日常生活了,非常能夠「現學現賣」、「一分錢一分貨」啊,完全不像中國科舉制度賭的是能否有一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附帶一提,京都有間出名的和菓子店叫做「寺子屋本舖」。這間店希望能夠提供一般大眾合適於各種場合的日本傳統零食,因為這目標跟一般大眾在寺子屋裡學習生活中各方面知識、禮儀相似,所以就取了寺子屋本舖這樣的名字。在它網站左側,除了讓顧客可以很快地根據喜好的零食種類、口感、味道、價格,找到想買的東西之外,還貼心的幫顧客籌畫了以贈送對象分類的禮盒組。這種提供服務的方式,的確是很像配合個別學生需求而進行一對一教學的寺子屋——客人/家長掏出錢來就對了。寺子屋本舖也像古早時的寺子屋一樣,全國各地都有分店。而且現在有「空中大學」,寺子屋也有「郵購」服務喔。